欢迎访问本站!今天是: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资讯 > 教育时评 > 正文

戏曲进校园重在“以生为本”

来源:大路乡青山城中学徐大发 日期:2016/9/5 7:53:44 人气:71

   8月31日,市委宣传部召开专题会议,推进“戏曲进校园”工作。我市“戏曲进校园”工作于7月底全面启动,目的是传承弘扬戏曲文化精髓,活跃校园戏曲文化氛围,使学生更加热爱戏曲、热爱家乡、热爱祖国。(9月3日《咸宁日报》)
   很高兴读到“戏曲进校园”的新闻。戏曲艺术博大精深,象京剧还被誉为国粹。戏剧的表演艺术脸谱艺术服饰艺术等都值得欣赏与学习,特别是我们的乡戏有着更多的承载,比如非物质文化遗产、美丽乡愁、软实力等等,更值得学习与传承。很遗憾,许多地方戏剧近年来,随着家庭影院多媒体的兴起以及老艺人的逐渐老去有被边缘化和濒临失传的危险。因此,戏曲进校园“从娃娃抓起”一方面普及了戏剧知识陶冶了审美情操,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培养乡戏接班人,其意义极其深远。

   从平时看,许多孩子并不喜欢戏曲,正如鲁迅在“社戏”一文中提到的,孩子们最怕老旦出来咿咿呀呀的唱,只爱武生翻筋斗打斗的场面。这当然是孩子们的爱玩天性和懵懂纯真所然,但更是缺乏孩子欣赏水平培养的结果。倘若我们有意识地教会了孩子关于戏剧赏析的知识,并把孩子们培养为小戏迷或小“票友”,相信他们也是越发喜欢的,收获也会很多很多的。

   从新闻中了解到,咸宁市各地为戏曲进校园作了一些努力。崇阳提出提琴戏“861”目标,通城排练花鼓戏到隽水小学进行了首场演出,嘉鱼县举办戏剧夏令营活动,将在广播电台、电视台开办校园戏曲栏目。通山县在通羊镇第一小学开设了“戏剧”兴趣小组,在该县楚剧团聘请专家任教,每周开展一次戏曲学唱活动。这些举措多在外围施以影响,偶有深入也基本局限在点上,真正参与戏曲的学生不够广也不够深,其效果也可能大打折扣。

   “戏曲进校园”重在一个“进”字,而且在教育熏陶时其主体应该“以生为本”。如果只在外围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就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简而言之,就是要多创造条件多让学生参与到普及戏剧的活动中去。一是选定一种戏剧(最好以地方戏为主)的校本教材作为地方选修课程,并纳入考试要求。二是培训戏曲师资,也可校外聘请戏曲艺人担任辅导员。三是成立戏曲兴趣小组,多开展演出竞赛活动。四是政府拿出专项资金作推进戏曲进校园的活动。

   新闻说全市“戏曲进校园”活动年底将实现覆盖市区全部大中小学校、其他县市80%的中小学,2017年上半年实现全市覆盖。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就要多以生为本,拿出切实的措施尽快让全市学生进入“角色”。否则,就有“冷场”或“闭幕”的隐忧。

(编审:闲云)